读《经典即人生: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》有感

  • T

    自接触国学以来,知道陈琴老师是一名响当当的国学大师,一直都想拜读她的文章。暑假接过学校发的她的一本经典之作——《经典即人生: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》,如捡到宝一样,我迫不及待地用了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,她写的文字就如水滴石穿般地力量敲打着我的内心,原来国学可以这样教,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!原来经典在陈琴老师的心目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!真的是不可思议!看完此书,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......,从陈琴老师的文字与课堂当中,我看到的是经典国学的创新之路,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,更多的是反思。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一、“经典诵读”给我们教国学的老师很大的启示 

    关于“经典诵读”教学方法的介绍,陈琴老师说是日本人对我们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的概括。这个概念我也是读了此书才知道。“素读”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,只是纯粹地读,而且要求大量地读。“素读”积累与朗读和阅读不一样,更以背诵为目的。在此书中,陈琴老师也对经典素读的一系列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罗列出来,给我们语文老师对经典素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从陈琴老师成功的经典素读经验当中,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点:第一,把握有效的素读时间,有效开展晨读。陈琴老师的晨读也像常规课一样,每天20分钟的晨读课,陈琴老师都利用得十分好,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去读,一进到教师就是读书,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。第二、“素读”做到“素”而不闷。陈琴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她的课,那肯定是她的课堂中有吸引孩子的东西,从而让学生发出:老师,请再学一课的请求。活泼、灵动的课堂,学生怎么会不集中注意力呢?形式多样的素读方式让学生无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,素读是平实而不枯燥,让学生乐于接受。第三、“素读”与阅读相结合,相得益彰。喜欢素读的孩子,他的阅读量也是蛮大的。陈琴老师认为,孩子要认识大量的字,也是从素读大量的文字中获取。识字量增强了,自然他在阅读方面就游刃有余,不会存在因为不认识字读不下去的情况。所以,“素读”与阅读结合起来,孩子的识字会更胜一筹。

二、“课堂效率”从哪里来

    我们经常会因为语文课时不够而发愁,总认为课时量使我们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的罪魁祸首。高效课堂也是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的,也是所有一线语文老师一直探索的教学模式。在陈琴老师的教学中不存在这种情况。她给我们分析了一个课例,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教学一年级上册的《四季》,同一课,两个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,一位老师上了3个课时,一位老师上了两个课时。第一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情景导入、课文理解中,然后就是朗读,背诵,模仿课文写话,做配套练习与书写指导。足足花了3个课时的时间,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的时间。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,没有华丽复杂的课件,第一课时中,情景导入简单明了,以对话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,并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四季的美好,认识生字并作书写指导,课堂内容充实而有条理,符合学情。第二课时是书写指导与练习,还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了8首有关四季的儿歌。很明显,第二位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多,并赋予浓厚的语文味。这就是高效!陈琴老师还提到了第三册的内容,因为自己下学期就是教学第三册,所以这一段文字看得特别认真,而且反复看了几遍。第三册里的识字一和第一课可以结合一起上,而且还可以把《秋天的图画》里的文字变换一下,变成诗歌,上起来更有趣!看到这里,对我的启发很大,语文教材里的一些相关课可以结合一起上。这样,一方面可以节省课时,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联系前后篇章,灵活学习。之前就听二年级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上课,提前就把教学任务完成了,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阅读和复习。所以,她带的那个班级的学生聪敏、有灵气。当然啦,这些教学方法只能是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,是否合适还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。

三、谈读书

    为什么陈琴老师有这么高尚的文学素养?这肯定是离不开阅读。她认为,要把阅读放在最高位,因为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力量。在此书中,她也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读书经历与体会,我深受启发。她阅读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,而且分析得也很透彻,最让我敬佩的是陈琴老师不是每读完一本书就把书收藏起来了,她会重读,再重读,从一次次重读中再去感悟,并把感悟写下来,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。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,现代社会缺失的是什么?是经典,是对文字的感悟。阅读吧! 让阅读使自己的思想沉淀、积累,丰厚自己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更重要的是,让阅读使自己做一个有思想,有学识的新一代教师。
天道酬勤,只有爱学习,爱钻研的教师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在探索的过程中,结合别人的优秀经验,再加上自身的调整与感悟,有效的方法,寻求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,教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关键!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的展望。

2012.9三等奖